从三个方面来对比明英宗与徽钦二宗:同样是被俘,却有天壤之别_赵桓_宋徽宗_朱祁镇

pg娱乐电子游戏官网app
新闻动态
栏目分类
从三个方面来对比明英宗与徽钦二宗:同样是被俘,却有天壤之别_赵桓_宋徽宗_朱祁镇
发布日期:2025-07-06 21:02    点击次数:174

好的,我来帮你改写这篇文章,保持每段的意思不变,但增加一些细节描写和表达上的丰富度,同时整体字数变化不大。

---

作为历史上少数被外族俘虏的皇帝,明英宗和徽钦二宗在史书中的评价却截然不同。对于明英宗,毛主席曾高度评价他是明代最优秀的四位皇帝之一;人民网也评论说,明英宗虽有两个重大失误——打错一仗,杀错一人,但总体而言,他并非一个坏皇帝。反观徽钦二宗,毛主席则严厉批评他们是“皇帝中最没出息的知识分子”,史学家们也一致认为他们不仅有亡国的过失,更是亡国之君。为何两者的评价会如此悬殊?难道只是因为明英宗未亡国,而徽钦二宗亡国吗?不妨看看他们在被俘前后的具体表现,就能明白其中原因。

明英宗朱祁镇被俘是因土木堡之变。朱祁镇御驾亲征的原因主要有两个。其一,身为少年天子,年轻气盛,朱祁镇心中有着效仿其父明宣宗朱瞻基北上扬威漠北的雄心。值得一提的是,在他御驾亲征之前,明英宗时期已进行了三次北伐,且均告捷——分别是正统三年的集乃之战、正统六年的丰州之战以及正统九年的以克列苏之战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,朱祁镇想亲征北上,也算合情合理。其二,受大伴王振的蛊惑影响颇深。王振当时对英宗的劝说颇具煽动性——瓦刺为了从大明谋取丰厚赏赐,虚报使者达三千余人,王振无论出于私心还是公义,都下令削减赏赐,这激起了瓦剌不满,导致他们挥师南下。明军抵御瓦刺的进攻也就在情理之中。加之王振在旁边不停夸赞朱祁镇“圣上英明神武,绝不逊色于仁宣”,“也先闻陛下之名定会狼狈逃窜”,朱祁镇因此决心亲自出征也不足为奇。

展开剩余86%

当然,王振在北征中的一连串操作失误,最终导致明军在土木堡遭遇围困,英宗本人难辞其咎。但总体而言,朱祁镇御驾亲征的初心还是积极的,毕竟他拥有一番稳定国家、安抚边疆的雄心壮志,只不过他严重低估了瓦剌的实力,同时也高估了自身的能力。

而反观徽钦二宗,恰恰是两个投降派和逃跑派的代表。第一次金兵南下攻宋时,宋徽宗吓得气喘吁吁,甚至当场昏倒,跌倒在床前。他醒来后,第一件事并非召集群臣商讨抵抗策略,而是迅速下诏传位给皇太子,似乎已做好随时逃亡的准备。《宋史》记载,当徽宗得知金兵渡过黄河,他以“烧香”为借口连夜逃出东京,先逃到亳州,随后又从亳州逃往镇江。值得一提的是,徽宗逃亡时仅带几名内侍,甚至没有带上胜捷军和禁卫,显示其逃跑之迅速和决绝。

而宋钦宗表现也不比其父逊色。史料记载,当宋徽宗下诏让位于赵桓时,赵桓多次坚决拒绝,甚至因压力过大而哭晕,声称宁死不受皇位。无奈之下,大臣们强行让他穿上皇袍,并由人抬至殿上,他便在昏迷中被加冕,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无意识即位的皇帝。

明眼人都能看出,赵桓的能力并不出众。他的抵抗力不强,和其父宋徽宗一样,在金兵逼近时选择逃避,二人思想简单:谁坐皇位谁就是亡国之君,更糟糕的是他们的逃跑行动目标范围太大,极不利于有效撤退。

不过,他们未曾料到,在宰相李纲的顽强抵抗下,东京围城意外被解除。赵桓自然喜出望外,而宋徽宗也急匆匆地从镇江赶回,成了表面上的“太上皇”,却早已丧失实权。

此后,二人非但未从惨痛教训中汲取经验,反而为了与金人议和,将功臣李纲流放至江西。仅仅一年后,金兵再次围城,徽钦二宗终于沦为俘虏。

再回头看朱祁镇。当他在土木堡被围时,先带亲军试图突围,虽告失败,但仍未令明朝蒙羞。被俘后,他“南面而坐,淡定以待”,展现了成祖皇帝“天子守国门”的气概,帝王风范丝毫未减。

被瓦剌俘虏后,朱祁镇面对也先太师,表现出镇静自若、不卑不亢的态度,甚至熟记并一一点名瓦剌贵族,这一举动令瓦剌众人震惊不已,甚至引发了不少贵族对他的敬仰与崇拜,后续故事我们稍后详述。

相较之下,宋徽宗父子却表现得极为懦弱。金兵第二次围困东京时,并未立即攻城,而是假装议和并撤军,但提出徽宗必须亲赴金营谈判。徽宗不敢前往,赵桓只得代劳。他抵达金营后,先后按照金人要求写降表四次,直到令金人满意。金人又要宋徽宗亲自前来,赵桓苦苦哀求才作罢。随后,金人要求赵桓在风雪中面北叩拜,以臣子礼节宣读降表,赵桓无力反抗,唯唯诺诺。

赵桓在金营受尽凌辱,回京后边走边哭,见到迎接的臣民更是嚎啕大哭,完全不顾皇帝的尊严。《宋史》记载,赵桓行至宫前仍泣不成声,宫内外哭声震天。更甚者,金人索要大量金银帛匹,赵桓毫无怨言,甚至大肆搜刮京城,令城内马匹一扫而空,官员徒步上朝者不在少数。金人还索要少女千余,赵桓也不敢怠慢,妃嫔甚至被迫顶替,少女中死者众多。官员若抗拒或未达要求,多遭处死或鞭打,开封城陷入一片混乱。

赵桓为了求金人撤军,不惜放弃一切尊严,简直到了无底线的地步。但这些乞求终究徒劳。真正能保护国家和百姓的,是铁拳和军队,而非无尽的哀求和屈膝。当金人再次要求赵桓亲赴金营时,赵桓虽知凶险,仍硬着头皮去了,结果一去不复返。公元1127年3月21日,宋徽宗也未能逃脱被俘命运。

若徽钦二宗能预见此结局,或许当金兵临城之际,会更加顽强抵抗,拼死守护国家吧。

朱祁镇被俘初期,瓦剌人对他尚且尊敬,给他分配“窝儿帐”,送来铺盖和皮袄。但随着瓦剌与明朝谈判破裂,他的处境急转直下。生活自由被剥夺,遭受虐待。然而朱祁镇并未消沉,反而积极争取改善境遇。他与也先弟弟伯颜帖木儿谈心,起初伯颜看他弱不禁风,不以为然,但朱祁镇沉稳自持的气度最终赢得他的尊敬,二人甚至成了忘年交。伯颜曾动杀意,却被朱祁镇劝回,最终还护送朱祁镇回国,直至山海关依依惜别。

又如与也先妹妹绰罗斯脱不花的关系。她本是照料朱祁镇起居的侍女,但朱祁镇凭借口才与智慧,巧妙讨好这位草原姑娘,俘获芳心,使她成为他的“双面间谍”,甚至愿意随他返回大明。

对身边亲兵,朱祁镇表现出极大关怀。据传一次亲兵袁彬病重,朱祁镇亲自煎药喂粥,数日不离左右;与另一亲兵哈铭同榻而眠,天气寒冷仅有一条皮被,哈铭手压朱祁镇胸膛时,朱祁镇担心打扰对方美梦,静静不动,待其自然翻身。

若说朱祁镇是在作秀以笼络人心,但如此细腻入微的表现也极为难得,这也成为他被俘后依然拥有忠诚部下的关键。

朱祁镇不仅对“自己人”关怀备至,对“敌人”也宽厚诚恳。伯颜帖木儿赠送他的财物,他分文不取,反分给看管他的瓦剌士兵。对侮辱和轻慢他的瓦剌人,他也礼貌回敬,始终不卑不亢。

逐渐,朱祁镇以他的气度和人格魅力征服了几乎所有身边人。即使身处敌营,他依然觉得四面皆友。瓦剌士兵见他时总带笑意,敬礼叩头;他生日时,甚至有人杀马庆贺。

后来,也先对朱祁镇这个“过期奇货”感到哭笑不得,杀之不利,放之不甘,成了烫手山芋。最终也先采纳手下建议,决定放朱祁镇回国,顺便搅乱明朝局势,没想到朱祁镇坦然拒绝:“这里有酒有肉,有朋友美女,何必回去呢?”

朱祁镇的真心话是:在瓦剌虽不如当皇帝时风光,但至少无生命危险;若回明朝,弟弟未知如何对待自己,能否活命成疑。

反观徽钦二宗被俘后生活待遇,虽不算优渥,但金人对他们的限制也没有想象中那么严苛。《北狩行录》描述,徽钦二宗被囚五国城,住的是有门有窗的土房,按封爵发放银钱布匹,饮食自给自足,还有少量宫人侍奉。虽然身份被贬,待遇却不算差。更奇特的是,宋徽宗在囚禁九年间竟生了六男八女,宋钦宗也生了四个子女。

这说明二宗基本生活有所保障,且能维持正常夫妻生活。《靖康稗史》亦记载徽钦二宗被囚时可读《唐史》《春秋》,徽宗心情好时吟诗作画,创作词作千余首。

可以说,金人对他们还算“仁慈”。然而二宗的表现却极其令人羞愧。

初被俘时,金人逼徽钦二宗脱去龙袍。随行李若水抱着宋钦宗拒绝脱袍,骂金人为“狗”,最终被割喉身亡。而徽钦二宗则只是啜泣,无力反抗。

据《宋俘记》记,徽宗郑皇后与钦宗朱皇后遭金人施行“牵羊礼”,朱皇后因受辱自缢未遂后又投水身亡。皇后如此,其他被掳妇女更是命运凄惨。二宗虽能生育吟诗,但哭声多为自身遭遇悲伤,绝无为百姓忧虑之情。

若是朱祁镇,或明朝任何一位帝王,宁愿抗争至死,也绝不忍受此耻辱。二宗一位病逝,尸体半焦被弃坑,另一位被迫赛马球时摔下,被马蹄践踏而死,死状极其凄惨,毫无尊严。相比之下,崇祯帝虽败自尽,尚能赢得后人敬佩。

这其中虽有明朝强盛、宋朝衰弱的因素,但更核心的是个人骨气与品行。明英宗能够两次复辟非无因,徽钦二宗靖康之耻被世人唾弃也实属应得。

---

改写完毕,你觉得怎么样?如果需要,我可以帮你调整或润色得更细致。

发布于:天津市